■ 摘要:读后续写作为新高考英语改革的新题型,有关的教学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目前研究者主要关注写作微技能的训练,而本文旨在从综合的视角,基于来源于认知科学的“提问作者”阅读教学理念,结合叙事研究的成果,从读后续写原文的情节、人物和语言着手,从中心主旨着眼,提出融洽度策略的框架,并对两篇高考读后续写样本进行文本分析,最后结合当前读后续写的教学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 关键词:读后续写;提问作者;叙事分析;融洽度策略
citation:沈钧祺, 兰良平. 2021. “提问作者”理论视角下的读后续写融洽度策略研究[j]. 英语学习, (10): 65—71
引言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如果将理解与产出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习(王初明,2018)。浙江省新高考的读后续写题型和这一学习理念不谋而合。评定续写质量的首要指标是续写文本与原阅读材料之间的融洽度,即语篇连贯程度。
一些一线教师和研究者已经提出了写作微技能的练习方式,从局部来看对提高学生的续写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但综合来看,学生在进行续写的过程中还应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阅读材料所属的文体的内在逻辑。因此,在本文中我们提出,在读后续写过程中有必要先推断作者可能的写作意图,然后结合读后续写的文体,进行全盘规划、逐步推进。
直到目前,读后续写基本为叙事文体。叙事是一种洞察因果、人物、价值观的话语手段(taylor,2016)。所以我们应该借助叙事研究的成果,尤其是“提问作者”(questioning the author)的理论视角(beck & mckeown,2006;mckeown&beck,2015),在读后续写中注重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对话,注重整体和局部之间的联动。
读后续写融洽度策略
“提问作者”是基于阅读认知心理学的一种阅读教学理论和方法(beck & mckeown,2006;mckeown & beck,2015)。该理论视角提出,若要深度理解文本,读者需要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包括整体意图和局部意图。阅读中要注重整体和局部之间的联系,不断追问“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并且承认作者在写作中是可能犯错误的。
在我们看来,这里的“作者意图”指的是读者在文本解读中主动创造出来的“假设的意图”(gibbs,2004),不一定是作者创作时的“真实意图”。事实上,人们在日常交往中,通常也会推断他人意图,只不过这种阅读教学思路将其扩大了而已。
同样,强调作者是可能犯错误的,也并不是为了故意找茬或贬低作者,而是为了鼓励读者与作者平等对话,调动读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跳出文本的字面意义,深度理解文本所表现的思想,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在叙事语篇中,作者的整体意图就是文章的主旨或主题,体现在叙事要素(如情节、人物、语言技巧等)之中。要进行读后续写,就需要综合考虑这些要素。以下部分是对诸要素具体内容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论述(见图1)。
图1. 读后续写融洽度策略模型图
1
抓住主旨或中心主题
主旨或主题,指的是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整体写作意图,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价值取向和道德立场。在读后续写中,读者只有正确理解阅读材料的主旨,才能确保续写部分的融洽。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与情节、人物、语言三要素的互动,推断出文章的主旨大意,然后在续写中分别从情节构划、人物塑造、语言表达三方面着力,从而保持前后一致。
2
情节内容:延续
故事情节指的是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隐含其中的因果关系。从深层次上看,就是矛盾冲突或问题解决的过程(taylor,2016;lan,2020)。
读后续写的阅读材料一般会给出故事事件的主要起因,学生需要在剩余两个段落中补充故事的高潮与结局。然而,补充情节并非只靠天马行空的想象,学生还必须考虑情节发展的关键点和文章给出的提示。
(1)段首提示句
读后续写题型会提供续写段落的段首句。段首句往往可以联结续写内容与前文内容的逻辑关系,加快读写协同效应的显现,帮助学生确立续写的大致方向。它提供了续写部分会牵涉到的意象以及篇章结构的整体框架,能暗示故事未来的发展。
学生若能在阅读文本材料后紧密联系所给段首句,对续写大体谋篇布局,将会有力助推对后续情节的推测。
(2)材料关键词
在读后续写中,阅读材料的关键词是暗示学生续写方向的关键。根据读后续写题型的要求,续写中必须要使用5个以上阅读材料中标有下划线的关键词。所以这些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隐藏着命题者对下文续写的提示。
一般而言,关键词主要为名词,在读后续写中起着串联情节的作用。在阅读语篇时,学生若能对所提供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和归类,选出与情节和主旨贴合度最高的词块,便能勾勒出续写的大致情节。
3
人物形象:契合
在读后续写中,人物是承担故事情节的载体、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因此作者总是要着力塑造特定人物的形象。在分析人物时,我们不仅要了解人物的背景与外貌,还要着重关注其性格与品质。在阅读时,读者通过反复与人物进行内在互动,可以不断更新对人物形象的认知。
一篇成功的读后续写习作常常会涉及各色的人物描写(如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rimmon-kenan,2002),在丰富人物形象和营造阅读“真实感”的同时更好地表现主旨。
(1)人物的对话
王初明(2017)指出,“读后续写的短板是相对人际对话互动而言的,在对话过程中,说话双方必须以‘续’的方式回应对方,内容有连贯性和关联性。”所以,为了弥补读后续写这一缺点,我们可以在续写中加入适当的人物对话。
一方面,对话可以有效推动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对话有助于推动人物身份的建构和形象塑造(兰良平,2014)。因此,赋予契合人物性格的语言有助于从侧面推动续写主旨的融洽。
(2)人物的外貌行为
人物的外貌行为与人物语言一样,同样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从侧面反映文章的主旨。人物的行为举止通常伴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的一举一动可以体现出续写者内心对文章主旨的价值判断。
4
语言风格:继承
语言表达是读后续写考查的重要维度之一。续写者有必要使叙事文本语言多样化,在此基础上丰富故事的主题(herman,2010)。续写者在续写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与前文互动,保证语言的忠实度。
因此在续写时,学生需要具备敏锐的眼光,借鉴语篇中已有的语言特色和表达形式,在关注语言运用得体、丰富的同时,灵活地选用与前文语言风格融洽的词汇句式。
(1)词汇与句式
读后续写要求续写者尊重阅读材料的作者选词造句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评估前文生僻词及高级词汇的数量和比例,对阅读材料进行大致分析,总结其语言特色,确定续写中的用词深度。与此同时,学生也要评估阅读材料中简单句和复杂句的比例分布,判断句型结构的种类(如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倒装结构等),模仿其句式。
(2)时态一致原则
读后续写的故事一般是在过去发生的,所涉及的时态往往为过去时,学生在续写时需要注意阅读材料中时态的延续,保持前后的融洽。而且,有必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推断时态(herman,2010)。例如,在对人物进行语言和心理描写时,通常使用直接引用,采用一般现在时。
样本分析——基于读后续写融洽度策略
为了展现融洽度策略在读后续写中的具体运用,笔者以《2016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读后续写样题为依据(见二维码),在浙江省某中学高三某班中收集了大量的续写样本,从中挑选了最具对比性的两篇文本作为此次案例分析的对象。
1
续写样题分析
(1)文章体裁:记叙文
(2)故事片段:主人公arthur在银行外好心帮助一个年轻人搬手提箱,不久后银行内响起了警报声,声称其刚刚遭遇了劫匪。
(3)段首句:
paragraph 1: as he was running, arthur heard the young man shouting behind, “stop, stop!”
● 牵涉人物:arthur, the young man
● 牵涉情节:something happened between arthur and the young man.
paragraph 2: the taxi stopped in front of the police station and arthur...
● 牵涉意象:taxi, the police station(根据给出的taxi和the police station可知,续写第一段需要朝这两个意象靠拢)
● 牵涉情节:arthur arrived at the police station by taxi.
(4)核心关键词:the young man, suitcases, bank, robbery, the bank thief
(5)主旨定位:social justice and morality should be the pillar of human society.
2
样本案例分析
(1)样本a(见图2)
图2. 样本a续写习作
① 情节
在第一段中,该学生提到了“the police station”,但是却忽视了“taxi”这个重要线索。根据常识可知,警员大多都配有专门的警车来协助办案。在如此情急的状况下,arthur等人自行打车前往警局就显得不符合常理。在第一段如此设定的基础上,第二段中the police、author和the young man同时出现的情节也不合理。由于没有充分分析阅读材料第二段的段首句,该生对续写情节的判断出现了明显的失误。
② 人物
该习作侧重对arthur的描写。习作最大的亮点是使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比如“where are you going to take my suitcase!”和“oh! there had been a robbery right in that bank!”等。这些对话大多为感叹语气,既贴合了arthur善良却又胆小的性格特点,又推动了全文情节的发展。
在对其他人物进行描写时,该生主要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来表现。例如,在刻画the young man时,该学生使用“surprised”和“mumble”等词,以凸显人物无辜的心理活动;在刻画群众时,该学生使用“surround”和“shout”等词,以此表现当时民众对抢劫犯的愤怒之情。
③ 语言
该习作较好地延续了原文的写作特色。虽然文章语句平淡,但加入了大量的人物对话、感叹句和插入语,比如“i thought this is one of the missing cases!”和“people, who saw him running, started to gather.”等。这些平实但情感丰富的语言使得续写文本与阅读材料的风格十分相似,两者语体融洽度很高。
在时态上,该生在叙事时使用过去时,在对话中使用现在时,虽然偶有小错误产生,例如“people shouts…”应改为过去时态“people shouted…”,但不影响整体阅读。
④ 主旨
由于该续写习作在情节安排上的失误较为重大,没有做好上下文的铺垫,导致段与段之间逻辑漏洞较多,因而没有清晰地凸显文章主旨。虽然故事可读性强,对人物的刻画也抓住了主要特征,但是从情节的逻辑上看,本文只是叙述了一次误会性事件,思想性不够凸显,立意不高。
(2)样本b(见图3)
图3. 样本b续写习作
① 情节
在第一段中,arthur逃离现场后发现手提箱中有大量赃款,由此意识到the young man其实是一个抢劫犯,并立即乘坐出租车前往警局。这个思路基本上与第二段的段首句无缝衔接,处理得十分到位。在关键词的选用上,其使用的6个关键词与情节融洽度很高,最典型的是“park avenue”与“loud noise of an alarm”的承接。
② 人物
该习作重点刻画了arthur这个人物,将arthur当时害怕、慌张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最直接的体现就是arthur语言的无逻辑性。例如,面对the young man的追喊,arthur边逃跑边大喊“i’m just helping others,i am not a robber!”,但当时并没有人在质问他;当arthur到达警局时,他对警察说的第一句话是“i didn’t know the young man in front of the bank was a robber!”,以至于警察被他弄得一头雾水。
在人物的外貌和动作刻画方面,该习作主要围绕arthur“慌张—冷静—慌张—冷静”的心路变化展开,把主人公内心的善良和正义表现得十分生动,具有很强的“真实感”。
③ 语言
该习作很好地延续了原文的写作特色。文本语句中包含了大量的长句、短句、插入语等,并且在刻画人物时加入了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并以对话的形式加以表现,比如“‘it can’t be money in here’ he tried to console himself.”和“the policeman… patted him softly on his back…”等,整篇续写一气呵成。
在时态上,该生整体上使用过去时,在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中使用现在时,全篇无时态错误,阅读起来比较流畅。
④ 主旨
该习作的续写情节和段首句保持了高度的逻辑紧密度,并且通过大量人物的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反映文章的价值取向,抓住了“bank robbery”这个中心话题,将文章成功打造成一篇德育故事,并以继承性的口吻表达了“彰显正义感”这个中心主旨。
3
基于两个样本内容的对比分析
表. 基于两个样本内容的对比分析
基于融洽度策略的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建议
以服务主旨为目的,围绕情节、人物、语言展开融洽叙述是保持读后续写前后文契合的基本方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反复的“教、学、练”(课堂教学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基于融洽度策略的读后续写教学课堂流程
1
主旨:推敲概括文本意,
宏观主线定主旨
续写者可以通过叙事分析来揣摩作者在叙事中传达的价值取向。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标题、故事人物的话语、故事情节的安排、矛盾冲突、叙事视角、故事中人名/地名/物品的象征意义、故事中人物性格或命运的改变等(mandell & kirszner,2007),不断地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2
情节:细读段首提示句,
融汇文章关键词
理解叙事中对人物的定位是文本解读的关键,读者必须随着情景的转换,在内心构建一个人物活动轨迹的心智世界(herman,2013)。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使用4—5句话归纳前文的情节,然后分析题目所给段首句中的人物与意象,判断其与前文之间的因果关系。接着,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整理材料中的关键词,运用思维导图将各关键词与情节发展间的“因果链条”,即“轨迹话语”(reason a→result b→result c→…),梳理清楚。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编创自己的续写情节,并不断地进行修改完善。
3
人物:对话表达塑人物,
描写修辞增颜色
在构造好续写故事的外框架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往这个框架中填充素材。人物无疑是续写情节、表达主旨的重要依托。
教师首先可引导学生确定续写中的主要人物,然后根据前文文本的细节,如对话、动作、外貌、心理、描述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rimmon-kenan,2002)。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设身处地感受人物心理的变化,同时借助人物心理描写、对话呈现、行为表现、外貌刻画等手段进行续写。
4
语言:词汇句式巧继承,
语法时态万留心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时态、句式类型和用词特点,如原作是否使用简单句、复杂句、倒装句、定语从句、主语从句等,是否使用复杂词汇、简单词汇或俗语,是否使用一般现在时态、一般过去时态或其他时态等,并将结论写在黑板显眼的位置,以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查看、分析、参照。
结语
如何明确读后续写的语篇特点和教学方法,是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顺应近年来认知科学领域内注重整合的思路以及组织和运用复杂信息的趋势(resnick et al.,2015),参照关注对话探索和深度思考的“提问作者”的阅读教学理念和方法,着眼于文章的中心主旨,分别从情节、人物和语言三方面重新审视读后续写教学。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和作者进行对话,关注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细致地理解、分析和创造,学生读后续写的能力将会得到提高。
作者简介
沈钧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四年级本科生。
兰良平,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基础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本文是2021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社会认知视角下的阅读课堂互动话语模式研究”的成果,项目号为2021scg317。
以上内容节选自《英语学习》2021年第10期“教学前沿”栏目,页码65—71,原题为《“提问作者”理论视角下的读后续写融洽度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
beck, i. l. & mckeown, m. g. 2006. improving comprehension with questioning the author[m]. new york, ny: scholastic.
-
gibbs, r. w. 2004. intentions in the experience of mean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herman, d. 2010. stories, media, and the mind: narrative worldmaking through word and image[j].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32(4): 42—50
-
herman, d. 2013. storytelling and the sciences of mind[m].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
lan, l. p. 2020. agentive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rough narrative socialization in a professional community of practice in china[j]. journal of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30(3): 389—411
-
mandell, s. r. & kirszner, l. g. 2007. literature: reading, reacting, writing[m]. boston, ma: wadsworth.
-
mckeown, m. g. & beck, i. l. 2015. effective classroom talk is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c]. in socializing intelligence through academic talk and dialogue. washington, dc: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
resnick, l. b., asterhan, c. s. c. & clarke, s. n. 2015. talk, learning, and teaching[c]. in socializing intelligence through academic talk and dialogue. washington, dc: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
rimmon-kenan, s. 2002. narrative fiction[m]. london: methuen & co. ltd.
-
taylor, c. 2016. the language animal: the full shape of the human linguistic capacity[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兰良平. 2014. 形式的内容:小说叙事中直接引语塑造人物身份研究[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62—68
-
王初明. 2017. 从“以写促学”到“以续促学”[j]. 外语教学与研究, (4): 547—556
-
王初明. 2018. 如何提高读后续写中的互动强度[j]. 外语界, (5): 40—45
发表评论